
1933年,年仅35岁的彭德怀已经担任红三军团军团长一职。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在军中享有崇高威望。他不仅作战勇猛,更以过人的谋略智慧著称,深受将士们的爱戴与敬仰。
1933年秋,红三军团奉命开赴福建前线,准备攻打战略要地沙县。在战前侦察中,彭德怀亲自带领参谋长邓萍等指挥员深入前沿阵地勘察地形。他们发现沙县城防异常坚固,高大的城墙由厚重的青砖砌成,守军旅长卢兴邦早已调集了两个精锐团驻守。城楼上的敌军士兵仗着坚固的城防,嚣张地在城头挂起明亮的汽灯,对着城下的红军肆意辱骂挑衅。面对敌人的叫嚣,彭德怀沉着冷静,带领参谋人员仔细研究地形地貌,寻找破城良策。经过周密分析,他决定采用红三军团的拿手战术——爆破攻城。 然而当时红军物资极度匮乏,根本没有现成的炸药可用。面对这一困境,彭德怀亲自指导战士们就地取材,用土硝、硫磺和木炭按特定比例混合研磨,自制出了大量土炸药。在挖掘地道时,由于缺乏专业测量工具,彭德怀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仅凭目测就准确指导战士们挖掘坑道。地道完成后,身材高大的彭德怀不顾危险,亲自爬进狭窄潮湿的坑道检查。他仔细指导战士们用沙袋将装满炸药的棺材四周封堵严实,又巧妙地将导火索穿入打通竹节的竹竿中,从坑道延伸出来。这些因地制宜的土办法,充分展现了彭德怀卓越的军事智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总攻时刻到来时,随着彭德怀一声令下,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响彻云霄。巨大的冲击波将坚固的城墙炸开一个巨大的缺口,砖石碎块四处迸射。浓烟尚未散尽,彭德怀就转身对政委大喊:爆破成功!随即身先士卒,率领部队冒着滚滚硝烟冲入城内。在激烈的巷战中,彭德怀挥舞着闪亮的马刀冲锋陷阵,经过数小时浴血奋战,红军终于完全控制了沙县县城。 颇具戏剧性的是,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对沙县失守毫不知情,还派出飞机向城内空投传单,为守军打气。彭德怀将计就计,利用缴获的敌军电台与蒋介石方面通话,谎称城内物资匮乏,急需补给。他故意用焦急的语气说:红军攻势太猛,城内弹药粮食都快耗尽,若不立即增援,沙县恐难坚守!这一妙计果然奏效,第二天敌机如约而至,投下了大量弹药、粮食和银元。当战士们兴高采烈地收集这些礼物时,彭德怀却果断命令部队迅速撤离县城。果然,第二批敌机投下的不再是补给品,而是成吨的炸弹。但此时红三军团早已安全转移。战士们打趣道:刚尝过沙县小吃,老蒋又送来银元,真是太客气了!这位蒋委员长可真是天下第一号大好人啊! 这段精彩战例被详细记录在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该书生动记述了彭德怀等开国元帅的传奇经历,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曾长期占据中国军事类图书畅销榜榜首位置,成为研究我军战史的经典读物。 发布于:天津市杨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