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苑广阔
国庆中秋假期,景德镇“鸡排哥”凭幽默互动带火当地旅游,老君山“一元午餐”收获超额收入,云台山以免费重游赢得赞誉。这些“出圈”案例共同印证:情绪价值已成为年轻人旅游消费决策的关键,其核心在于景区的真诚与尊重,而非奢华硬件。
旅游消费的情绪转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随着“95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旅行早已从“见世面”的功能需求,转向追求精神慰藉的情感诉求。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而是渴望在旅行中获得松弛感、归属感与自我表达的满足。云台山的崖壁攀岩让七成青年客群找到解压出口,殷墟文创让游客带走文化记忆,皆因精准契合了这种需求升级。
情绪价值的供给绝非小恩小惠,而是渗透细节的诚意表达。老君山“一元午餐”的无人值守模式,传递的是“把游客当家人”的信任;河南景区在雨天发放雨衣、提供热姜茶,展现的是设身处地的关怀;云台山因降雨推出免费重游,彰显的是责任担当。这些举措之所以动人,在于其超越了商业交易的本质,让游客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
不得不承认,文旅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情感体验时代。那些执着于硬件攀比的景区,终将在“追情绪”的浪潮中落伍。像景德镇摊主般传递烟火温情,如河南景区般践行真诚服务,将文化深度、服务精度与情感温度相融,才能真正留住游客的心。这正是这个假期留给全行业的重要启示:最动人的风景,永远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尊重。
然而,情绪价值的营造绝非简单的营销技巧或小恩小惠。老君山“一元午餐”前无人值守的收款箱,云台山因天气主动承诺的免费重游,这些场景之所以动人,在于它们展现了景区将心比心的诚意。这种诚意超越了商业算计,体现了对游客的尊重与关怀,让冷冰冰的交易升华为温暖的情感连接。正如游客所言:“景区把游客当家人,才是最好的双向奔赴。”当商家不再将游客视为流动的消费数据,而是值得真诚以待的客人,情绪价值便自然流淌。
放眼全国景区,这波情绪消费浪潮带来重要启示:文旅产业的升级,核心不在硬件设施的奢华堆砌,而在于服务理念的人文转型。那些成功的案例表明,游客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奢华体验,而是被重视、被尊重的归属感。从殷墟博物馆让厚重的历史文化变得可亲可触,到万岁山武侠城让游客沉浸于江湖情境,这些创新本质上都是通过文化深度、技术温度与服务精度的融合,构建与游客的情感纽带。
杨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